19岁进伯克利国家物理实验室,这个高情商学霸的教养关键词是善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怀揣着诸多疑问。父母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选择?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和阅读习惯?下文中,这个出生在美国、却在中国学习成长的19岁小鲜肉的故事,也许能给你有关这些问题的答案。
文/夏乔 编辑/吴妍娇
18年以来,这是Bobby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爸爸妈妈的身边。当大多数留学生还在尝试着适应异国他乡学习生活的全新节奏时,初入伯克利的Bobby却似乎完全跳过了所谓的适应期。从大一的后半学期开始,他不仅是学校作曲俱乐部的主席兼校内某排球队队长,而且成为了当时伯克利国家物理实验室唯一的大一新生。
作为中芯学校的年度明星毕业生(The SMIC Star), 这个头上顶着众多光环的19岁男孩几乎让我立刻认为这又将是一个无趣的学霸故事,可是偏偏他的妈妈告诉我,善良才是Bobby身上最吸引人的地方。这不禁让我对这个在多数人眼中无比优秀、却时时刻刻把“拯救”全人类放在心上的大男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说来也是有趣,关于儿子当年择校时为何最终选择了伯克利,Bobby妈妈道出的理由简直让我大跌眼镜。
一家人当时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UCB(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间难以抉择,因为儿子想去UCLA学电影,这也算是从小兴趣广泛的Bobby的一点天马行空的小梦想,而爸爸是学理工科的,所以偏向于选择伯克利,而事实上后者也的确是文理相当的。
后来最为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因为全家信奉基督的原因,最终选择以抓阄来决定上哪所学校。Bobby妈妈说,这是上帝的带领。
幸运的是,Bobby到了伯克利以后发现,这的确是他真正想去的地方。
Bobby从小就热爱音乐,先后学习了钢琴、大提琴等多种乐器,还是学校交响乐队的首席圆号手,后来他发现自己想要学习有关音乐的一切,其实更应该去学习作曲。妈妈当时要给他请老师,他却偏偏选择自学。
到了伯克利Bobby果断选择了双修物理和音乐,既没有浪费理工方面的天赋,也坚守着自己长久以来的音乐梦想。而且,伯克利的音乐专业资源非常丰富,乐理、作曲的老师都是顶级的,Bobby在那里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正如Bobby妈妈所说的,现在有很多申请美国学校的家庭,也在逐渐地改变固有的观念。哈耶普(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学校,一定会让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看到不一样的地方。
其实一开始当我得知Bobby是伯克利国家物理实验室唯一的大一本科生的时候,我是相当震惊的,毕竟作为一个初入伯克利的大一学生,能进入如此高规格的国际级实验室工作,想必不是大神级的学霸也是天才型选手了。可是Bobby妈妈所说,再次与我所想的大相径庭。
整件事的关键其实就是一个意愿、一个习惯和一封邮件。
Bobby做事一向主动,刚进伯克利的第一个寒假,他想做点事,了解到他们物理系有个实验室,于是,就发邮件给几位老师,结果其中威望最高的教授回复他说,“我从来没收过大一新生,但是如果你真的非常想来,下学期开学可以过来面试,到时我们再做决定。”
后来Bobby顺利通过面试,去了实验室以后才发现自己是里面年纪最小的,同组成员至少也是硕士生。虽然他在实验室里,教授并没有给他分派什么重要的任务,有一段时间的工作甚至只是那传说中的用胶带撕石墨烯。
当妈妈问在国家实验室用胶带撕石墨烯跟在家里撕有什么区别时,他幽默地表示实验室有超高倍的放大镜。一年过后的今天他已经开始申请一个自己的独立研究项目,并表示无论申请成功与否,量子物理学已经向他敞开了无尽的可能性。
其实这个故事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当初发那封邮件背后的勇气,这也与Bobby在中芯学习的经历息息相关。
Bobby妈妈说,他在中芯学校呆的这几年学会了直接找老师。有什么想找老师谈的,就去敲他的门,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导主任。如果他们正好没空,就另约时间。Bobby妈妈经常和儿子讲一句话:
“永远不要低估老师的善心,有问题一定要去问,要知道老师都是愿意帮助你的。”
这一点其实和美国大学的情形很类似,教授的office hour是学生们必须充分利用的,那是最好的不必额外付费的资源。
Bobby在伯克利短短半年时间就拥有诸多头衔,而且入学时就获得伯克利的领导力奖(Leadership Award),这也让我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领导力让他得到这样的机会。
Bobby妈妈说,无论是作曲俱乐部主席还是排球队队长,都不是竞争的结果,甚至也不是因为技术最佳,而是因为他愿意花时间去做实事。
团队里每一位同学都愿意听他的,因为他能够统筹,又愿意为大家服务,而且为人善良,不会胡乱责怪他人,因此也容易服众。
事实上,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Bobby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强调一种内敛而不张扬的大将之风。他从来不会锋芒毕露地和他人竞争,相反,总是真诚地去欣赏别人。
他一直记着三年级刚到中芯时一位美国老师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们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另外,你做事不是为了让别人夸奖你,而是要用学到的东西服务别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Bobby到伯克利以后,每个礼拜天都会特意抽时间去陪伴当地的流浪汉(因为伯克利是美国著名的流浪汉聚集地)。
甚至刚开始儿子选伯克利的时候,Bobby妈妈也一度担心周围环境的问题,她曾经问儿子能跟这些流浪汉聊点什么呢?儿子告诉她说,其实跟这些人走近了以后,你会发现他们也是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喜怒哀乐。他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后来发现,自己作为学生,能够花时间陪伴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说到为人处世,Bobby在中国时还曾经被一位极其挑剔要求极高的美国老师称赞情商高。
那个时候,Bobby修读了这位老师的传媒课程,而且当时担任了校刊的主编。有一次,老师给他的作业打了C,并且发邮件告诉他,因为你们这一次出版的刊物上有3处错误。而事实上,Bobby在审稿时向版面编辑指出了这3处的问题并且要求他们修改,但是这个同学弄错了,把没改过的那版发出去了。老师认为Bobby作为主编是总的负责人,应该要一起承担那次失误的责任。
Bobby回到家,委屈地向爸妈诉说,没想到爸爸说,其实在公司里也是一样,他作为CEO上面还有董事会,如果他的员工出了差错,董事会就只找他负责。
而Bobby妈妈则推荐他看彼得·德鲁克的书。Bobby看完以后马上给老师发邮件说,“我知道作为主编就像CEO一样,我要对我的board负责,报纸出了差错我负责,可以不要扣其他人的分数吗?”后来老师回复说,“我看了你的邮件,我决定也不给你C了,因为这份邮件也算是成绩。”
后来老师跟Bobby妈妈说,这才是真正的领导力。Bobby则表示这位严师带给他的不仅是自己主编的报纸连续两年获得全美高中校报头等奖,而且是领导力中至为重要的一项,有担当。
从上面的小插曲里,我敏锐地觉察到,Bobby妈妈在应对这件事时,和一般妈妈不一样的地方。她并没有使用寻常的安慰或是给儿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了事,而是给孩子推荐了一本好书,让他自己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找到应对的方法。
关于阅读,Bobby妈妈似乎很有一套。这一家人都酷爱读书,一家四口人经常会各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阅读,一点声音也没有,而阅读是孩子们从小就培养起来的习惯。
Bobby妈妈说,关于阅读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能去跟孩子看同样的东西。孩子看什么,家长也看什么。然后只要是孩子们看得懂的,家长看什么,他们也看什么。这样子一来,就永远都不用担心和孩子之间缺乏话题。
“我们的餐桌,就是文理学院的课堂,吃饭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孩子们会把他们读到的东西在餐桌上拼命拿来讲,一般他们读的东西我们都了解,我跟老公读的东西,也跟他们分享。儿子的第一堂宏观经济学课程就是爸爸为了跟他们一起看电影The Great Short而在餐桌上恶补的。这样一来,阅读习惯就慢慢地培养起来了。而且亲子之间永远不缺话题,既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打下了基础,也是对孩子最大的促进。”
“Bobby上大学以后,我这文科出身又自认乐盲的妈妈常常能够饶有兴味地跟他谈上一个半小时的量子物理和始发于伯克利的新浪漫主义音乐,最后有关物理和音乐各得出一个结论,物理是自然的哲学natural philosophy,音乐是时间的装饰decoration for time 。我们永远都有说不完的话,每一次的电话都是在我说了几次赶紧睡觉又开启新话题以后才恋恋不舍地结束的。”
事实上,对于那些让孩子独自一人出国留学的家庭来说,与孩子有共同话题这一点尤为重要,家长需要时常和孩子沟通思想,而不仅仅只是寻常的嘘寒问暖。
和现在很多有经济实力的家长选择早早把孩子送到美国读美高不同,Bobby妈妈坚持把儿子养在身边直至大学才放他独立闯荡。对此,Bobby妈妈也有自己独特的一番解释。
“孩子18岁以前,一定得跟父母在一起。上帝交给我的就只有这么18年,他早走一年,我们就少一年彼此陪伴的时间。孩子未来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最关键是从小价值观的培养。18岁之前是培养价值观的关键时间段,所以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把孩子送去寄宿学校。我发现在很多事情上,孩子还是会有疑问的,但是一旦把孩子送出去,他们是不会跟你倾诉这些疑问和内心深处的想法的。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因为一个人天分再高,如果心理不健康的话,就会出非常大的差错。”
听到这里我也有一度怀疑Bobby妈妈会是那一类管孩子很严的家长,但其实Bobby妈妈说,她只是从来没有把儿子们当小孩养过,从小就跟他们讲道理。
杜威曾经讲过一句话:任何一个人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在生活,而不是在预备未来。对小孩来说,哪怕年纪再小,也都是在经历他自己的生活,他面对的问题就是他生命中最重大的问题,这个时候唯一要做的就是,尽量把每一天都活得最好,做最对的事情。
家长在家需要有权威,但有关孩子的大决定都是大家共同讨论的结果。孩子可以跟大人辩论,只要有足够的理由,家长就应该同意。这样一来,小孩子从小就会学会思考。
在高中时,Bobby就常说:“I don’t let things happen on me, I happen on things.”从字面上理解,他不想要被动地承受人生,而是要去“找事”,而所谓的“找事”就是指用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去帮助别人。虽然当他看到ISIS在巴黎的恐怖袭击时还是会困惑,自己学的东西到底能怎样帮到别人?但是毕竟他还年轻,这个心怀天下的少年还有无数个好日子来探索这个宏大的人生命题。
外滩教育微社区“外滩吧”开通了,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欢迎参观、吐槽!
进入外滩吧,请戳“阅读原文”
↓↓↓